在车间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李东洋,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硕导”。
只不过,这个“硕导”不是大学里的硕士生导师。这些年,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东莞理工学院在国内率先探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并聘请了一批校外产业导师。
作为东莞市某自动化科技公司自动化部门负责人,李东洋如今是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的一位产业导师,负责指导3名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
对于这个新角色,李东洋起初有点蒙。直到学生们来车间报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当“老师”了。
他不知道的是,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
(一)
热情健谈,开朗爱笑,还有些书卷气,今年37岁的李东洋看起来更像是文科生。
但一跟人聊起自动化装备领域,他“疯狂输出”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又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个“技术控”。
十几年前,他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跟着父亲来到东莞。从传统制造业入门,在先进制造业进阶,他从一名学徒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现在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动化部门的负责人,有着多年一线项目经验,牵头研发多个自动化生产设备。
“我会把自己的技术和摸索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他对学生们说。他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自动化部门的工程师团队。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产业发达,产学区域布局紧密,产业学院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广东已有数十所本科高校都建立了现代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学业+产业”双导师制成为“主流”,越来越多像李东洋一样的企业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导师。
按照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的培养模式,学生要在企业开展项目毕业设计、专项实践,并且毕业设计题目必须取自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
于是,李东洋和团队把一些订单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参与。学生们在车间跟完产品设计、生产全流程后,再结合自己的所学和理解,重新画出产品设计图,并形成项目报告。
“这个参数为啥这么设置?”“这样做不是更简单吗,为啥要用更复杂的方法?”有学生表达困惑。
李东洋便把工程师和学生的设计图放到一起,一边比对、一边分析。“毕业设计的作品一般不需要真正生产出来,但企业的订单不仅产出实物,还得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他说,“比如设计一个标准化的茶杯很简单,但如果要多种形态、款式、色彩,就变得复杂了。大家明白了吗?”
他深知,“真刀真枪”训练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是产业导师的职责所在。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