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坚守初心、千里奔赴,三尺讲台书写莞铜“山海情深”

2024年01月07日 13:40 0人参与  0条评论

前言

援派工作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近年来,一批批东莞援派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跨越千里山川,奔赴西藏林芝、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贵州铜仁,广东韶关、揭阳等地,支援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他们把援派地当做“第二故乡”和建功立业的“主战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困苦、勇于拼搏,在促进受援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治理、增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奉献自己的美好年华,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人才积极投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严实莞家”微信公众号开设“莞情越山川——我的援派故事”专栏,展示宣传东莞援派干部人才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本期聚焦东莞教育系统6位教师的援派故事,一起来看~

1、王远明

凝心聚力守初心 不辱使命勇担当

2022年7月,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副校长王远明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跨越千里,远赴铜仁市松桃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担任松桃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帮扶期为3年,从此他便投身到松桃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事业中。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学科带头人,王远明勇于担当,充分发挥组员特长,用心把东莞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融入松桃职校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学校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示范和实训条件改善等形式,助力松桃职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帮扶期间,其获评2022-2023学年度“优秀援松教师”和2023年铜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被贵州省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

观念先行,莞铜同上一节师德课

为改变教师观念,铸就新时代职教新人,王远明借鉴东莞师德活动有效经验,定期开展“莞铜同上一节师德课”主题活动,截至目前累计1800余人次参与。王远明说:“为提高师德浸润的效果,我们在组织方式和内容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观看东莞教育局录制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视频,宣扬松桃职校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让广大教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用心、用情、用爱担负起新时代培根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

汇聚资源,培育特色“专业群”

莞铜协作以来,王远明借助东部地区发展优势,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协同的“协会搭台、多元融通、集团办学”协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截至目前,学校已与东莞影尚服装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累计争取到帮扶资金共计420多万元。根据“专业共通、优势互补”原则,王远明还大力推动莞铜两地三校融合,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发展联盟”。东莞理工学校捐赠8台车辆,投入资源共同建设汽修专业群,2023年协助松桃职校成功申办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东莞纺织服装学校围绕松桃苗绣非遗文化,聚合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等专业,重点打造服装专业群,服装专业现已立项为省级特色骨干专业。

王远明说:“东莞市教育局和后方学校对‘组团式’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为更好发挥东莞市‘莞邑良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2023年,东莞市教育局共组织了七期‘东莞名师名校长铜仁行’送教活动,为我们前方送来了很好的专家资源。截至目前,东莞理工学校、东莞纺织服装学校与松桃职校互派了115人次的师生进行交流,开设主题讲座43场、专题研讨会13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接续的努力,我们按照服装设计、制作、生产、展示、销售等环节,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50万元建立的‘四中心两室一基地’,结合东莞‘品质教育’品牌,建立人品、作品、成品、产品、商品、名品的‘六品’观念,把东莞现代服装与松桃传统苗绣融合起来,让非遗苗绣走进现代生活,引领时尚潮流。”

通过与东莞市影尚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利用183台服装生产设备、近1500平方米场地以及2间门店等现有资源,王远明助力铜仁松桃职校开展校企合作,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黔风粤韵·山美海绣”系列服饰产品的成果转化。

六位一体,优化实训场室布局

王远明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实训室的布局缺乏系统性,就迅速推动以帮扶成员为主要负责人成立“实训中心”。他带领中心成员迅速开展深入的实地调查,详细核实各专业现有实训设备情况等,重新确定了全校实训场地规划布局。机电信息科科长杨光宇说:“通过这一轮的规划,现在我们对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室布局更加清晰了。”

实训条件的优化和改善,大大地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81人(获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三等奖2人,省级技能大赛37人,市级技能大赛142人),获奖人次同比翻番;其中,2022、2023年获贵州省赛一等奖各2项,连续两年两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国赛。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此外,王远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推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聚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提升”三个方面,以帮扶成员为主要负责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王远明说:“我们就是要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机制,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院校优势资源,为松桃职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团队。我们依托‘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了公开课比赛活动,共66位教师参加,1233人次老师参与了听课,445人次教师参与了评课,搭建了教师成长与交流的舞台,点燃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参加教师能力大赛的好苗子,借助莞铜协作资源,通过引入东莞国赛一等奖获奖团队等专家资源,辅导松桃职校教师团队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26次(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9个、市级奖项14个),实现学校教师国赛获奖零的突破。”

援派一年半,王远明头上的白发肉眼可见地多了不少。如今,帮扶工作初见成效,松桃职校的发展与改变被师生们看在眼里,他们对学校的未来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期盼。

2、黄绍波

矢志不渝支教梦 跨越山海两地情

从东莞到黔北,这千里之距,这是一段东西部协作的缘分,也是知非之年的黄绍波几十年来的信念!

这些年来,黄绍波一直怀揣着支教的梦想,积极报名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支教。2021年,东莞市清溪、凤岗、企石三镇与德江县建立结对协作关系,黄绍波知道自己“圆梦”的时刻到了。收拾行囊,告别亲人和朋友,黄绍波只身一人跨越山海踏进贵州,来到德江县民族中学,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

互助提高,扎实推进教研活动

黄绍波挂职民族中学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同时担任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黄绍波深知教研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和教科处同事一起商讨,参考东莞市华侨中学的教研计划并结合民族中学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了《德江县民族中学教科研计划》。从管理着手,加强对备课组工作的指导和督查,积极推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互助提高”的集体备课模式;同时,完善公开课“上、听、评”制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目标方面,黄绍波建议推行教科研工作“四个一”:备好一节优质教案、上好一堂优质课、写好一篇教学反思、写好一篇教学论文。他在语文科组率先组织“课堂大练兵”教研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县优质课比赛获二等奖。

潜心教学,陪伴学生成长

在课堂上,黄绍波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板块式活动教学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读起来练起来活动起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指导作文方面,黄绍波要求孩子们平时要多写有趣有意思的事。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见多识广的生活趣事,黄绍波让孩子们每天写一点东西记录自己的生活。他坚持每天抽点时间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周记和作文,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毫无保留地进行夸奖。在黄绍波的激励之下,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厚。虽然忙碌,但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黄绍波的内心是充实和快乐的。

专业引领,打造名师示范课

为扎实推进教研计划,黄绍波主动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如文言文教学《三峡》、散文教学《白杨礼赞》、作文教学《学写游记》等,着力打造语文科组作为示范,带动全校的教研活动开展。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正确认识,坚定职业信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黄绍波为全体教师作《教师的职业信仰与专业发展途径》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利用教研平台增进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黄绍波受邀参加德江县教研室“名师示范课”区域教研活动并上写作示范课《学写游记》。为助力中考,黄绍波为学生开展《把握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关键——理清思路》专题讲座。黄绍波以中考考点为依据,全面梳理了中考阅读理解的关键——理清思路,为他们的中考添砖加瓦。

互学互鉴,深入一线开展交流

黄绍波积极加强两地的沟通,签订了东莞市华侨中学和德江县民族中学结对协议。2023年3月,德江县民族中学交流团队赴东莞开展东西部协作共建示范校交流活动。交流团队实地观看了东莞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经验,交流团表示东莞校园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让人大开眼界,为民族中学正在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

2023年4月,东莞市凤岗镇教育系统和“感动中国”团队到德江县民族中学开展中考心理调适专题讲座、语文写作课和“中考目标勇闯魔王关”励志活动。莞铜东西部协作平台让两校同行走在了一起,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携手共进,关爱学生身心

在东莞后方和驻德江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黄绍波为民族中学募集图书2000册、教育教学设备若干批,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等共计393000元。

“班里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缺乏家庭关爱,虽然很勤奋上进,但学习方式有些不当。”黄绍波作为千里之外的支教者,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家庭和心理。经过大量走访他发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于是决定通过教会学生唱粤语歌曲走进孩子们心中,成为心灵上的朋友,校正他们学习的方法。

3、邓静

让“莞式慕课”在铜仁生根发芽

她,带着66岁的母亲与两岁半的孩子,远赴千里到铜仁思南支教。她,把“莞式慕课”思南化,推广东莞教育精品、推进远程教研。她,就是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老师、现思南三中支教教师邓静。

特殊的使命,带着梦想去支教

“支教时间是有期限的,如何高效地开展工作,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校、给帮扶县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是我们这次支教的目的所在。”邓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到支教的思南县第三中学,邓静首先做的就是了解校情,根据学校教育实情,向两地校长汇报沟通,筹备建立了“传塘初精品,育三中桃李”工作组,欲以此为抓手,将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各科组优质公开课以“东莞市教育视频应用云平台”和“钉钉直播”分享到思南三中。目前在邓静的牵线搭桥下,两校物理科组、语文科组等已经开展了多次线上教研活动。

此外,经过向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汇报沟通,目前邓静已经为思南第三中学全体老师开通了“莞式慕课平台”账号。此平台目前有微课61738节,教学素材30041个,试题1085496道。并以三中试点,以点带面,为思南各兄弟学校78名信息技术教师传授莞式慕课《人工智能通识课》12节,东莞市微课程大赛信息技术获奖微课298节,东莞市人工智能编程教材共30节慕课资源。

用课堂说话,“莞式慕课”渐入人心

由于东莞信息技术教学更倾向于合作学习,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还有任务的发布者、资源的提供者,思南这边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偏向于传统教学。万事开头难,邓静的构思和理念虽然更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要在一个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学校推广现代化的“莞式慕课”理念,实施起来却很难。

不过,实践梦想的路途,从来都不是坦途。在思南三中的第一堂课,就让邓静有了深刻的体会。“要么是没带课本,要么就是乱改电脑配置、安装游戏,可以说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那么,邓静是如何破题的呢?从教经验丰富的邓静明白,答案还是在课堂上。

“我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课堂的突破口,把枯燥的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相结合,专门建立了《当铜仁非遗遇上AI》系列项目课题,比如思南花灯,我们通过语音识别,可以实现声控花灯,叫它亮就亮,叫它灭就灭,瞬间就挑起了学生的兴趣。”邓静说。

课堂上的“破冰”,让学生们逐渐打开了认知的世界。在常规教学的同时,邓静还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们去“预见未来”。“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未来就业带来哪些改变,这一话题不仅在学生当中引起热议,不少教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时起,我就明白,我们的‘莞式慕课’理念,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邓静说。

情怀绘初心,留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思南三中的变化,由县到市激起了千层浪。一时间,“莞式慕课”也成了铜仁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习惯了平静的邓静,也被推到了前台,成为当地教育界抢手的“香饽饽”。

莞式慕课平台上的宝贵资源也以思南三中为圆心,以点带面,辐射到全县更多的学校尤其是部分偏远农村学校,吸引他们加入莞式慕课资源平台,分层推进,实现“传莞式慕课,育铜仁桃李”共同发展目标。

在邓静的牵线搭桥下,本学期将在铜仁市的10个区县铺开“莞式慕课”,不过,邓静清楚,接下来的协作任务也会更重,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达成任务目标,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一份申请:希望能延长一年支教期限。

来到思南县的时间里,邓静也有了一份贵州情结。“这片土地充满了人情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仁爱,很亲切。”邓静说,这次支教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场爱与情怀的旅途。

明知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广,教育教学工作困难重重,她不仅没有退缩埋怨,反而是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用慕课架好桥梁,用讲座做好示范。无论是在微机室,还是在教室,邓静认真忙碌的身影,烙下了她清晰、坚实的支教印记,但她觉得还不够。她说,她还要抓紧时间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让“莞式慕课”在铜仁生根发芽……

4、谢谷龄

书写真心真情支教帮扶的赞歌

为深化莞玉东西部协作,东莞市常平镇、桥头镇、谢岗镇组建常平组团教育帮扶小组。2022年7月,东莞市常平镇第三小学副校长谢谷龄赴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德龙小学(下称“德龙小学”)支教。作为常平组团支教小组组长,谢谷龄在组团式帮扶工作中,聚焦团队融建,秉承“玉屏所需,常平所能”的帮扶协作宗旨,将教育协作示范共建工作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下称“玉屏县”)全域铺开,高质量完成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任务。

聚合资源,倾力帮扶

帮扶期间,谢谷龄积极作为,协助常平组团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30万元,发动爱心人士捐资捐物49万元,用于德龙小学、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中心完小、玉屏侗族自治县龙江中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升办学条件,完成阶梯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共计13个功能场室建设。

为全域推进教育教研协作,在东莞常平组团、铜仁玉屏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谢谷龄多方联动协调,组织了广东省名校长、名教师,对协作校进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受益教师超百人。组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教研8次、专题讲座6次、专项研讨课近40节次,师生累计参与超1万人次。

谢谷龄针对学校师生实际情况,还采用了开设靶向讲座、师徒结对、集体备课、课堂诊断等措施,在学生品行养成、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成效有目共睹。创建“1+X”示范校共建模式开展支教小组联动教研3次,参与活动师生超4000人次,帮扶工作“靶向”明确,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关爱学生,真情奉献

谢谷龄致力打造德龙小学“癸丑书社”书法社团,校级书法社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通过每周三下午两节课的指定训练和主动提出周一至周五下午增加一节课的加强训练,高效提升学生书写水平。玉屏县规范字比赛中,德龙小学屡获佳绩,高年级组参赛四人中一人获一等奖第一名、三人获二等奖,位列全县前列;在第三届清雅奖全国硬笔书写大赛中,德龙小学32名参赛学生中,三人获银奖,十人获铜奖,十人获优秀奖。在“弘扬廉洁文化  涵养时代新风”清廉铜仁杯书法大赛中,辅导培训学生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师徒结对教师3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2022年冬,他还集合学生一学期硬笔作品编印了《德龙小学硬笔书法台历》。除此之外,编撰《德龙小学双规写字校本教材》用于每天下午的练字学习。现在,全校师生书写水平有明显提高。

谢谷龄组织捐赠“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籍”一至六年级共9套,价值10万元,为全校推行师生海量阅读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编撰《德龙小学海量阅读读书笔记》,推进海量阅读工作走实走深。

而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捐赠,其中包括《规范汉字硬笔楷书规范教程》1300册,用于推行学校“双规写字”。此外,还捐赠了《硬笔书法作品集》600册、羽毛球拍6对、乒乓球拍6对等多种爱心礼物。

5、叶晓欢

两袖春风化桃李 携手并进莞江情

叶晓欢是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的语文一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1年,担任班主任28年,曾多次被评为东莞樟木头镇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22年8月,她积极响应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带着浓浓的教育情怀远赴千里之外的铜仁市江口县支教,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至江口县第一小学,在支教期间用心书写了一段莞铜协作佳话。

结对帮扶 共建粤黔示范学校

为进一步促进莞铜教育结对帮扶协作,东莞市大朗镇、东坑镇、樟木头镇共同组成大朗教育组团,叶晓欢老师主动请缨加入大朗组团,到江口县第一小学挂职担任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兼任语文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协作交流工作。她坚持调研先行,按需帮扶,努力做到对“症”下“药”,充分发挥教育帮扶作用,助力江口县第一小学打造高标准粤黔示范校。

帮扶期间,她利用莞铜协作资金,协助团队为江口县第一小学争取到100余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学校“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构建“1+1+X”教学帮扶模式,即发挥东部大朗组团一个团队的力量,打造西部江口县第一小学一所示范校,带动和辐射到“X”所江口乡镇学校,向江口输出东莞“品质教育”理念,推动江口教育均衡发展。

专业引领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她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教研活动中,她以身作则,细致严谨。通过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分享讲座,倾囊相授自己担任28年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东莞市教育教学模式和特点,有效提升了学校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江南》《比尾巴》《中国美食》等示范课活动,与年轻教师同课同构,增强教师信心;积极组织师徒结对,“手把手”指导学校实习生;参与集体备课,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与乡镇送课活动,先后前往德旺、民和等乡镇学校进行语文课教学,充分发挥大朗组团的辐射引领帮扶作用。

除日常教学外,她积极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比赛,参赛教师分别获得了江口县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江口县道法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同时,为了让东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江口县生根发芽,她与两位本土教师“一对多”进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寓情于教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在教学过程中,她始终坚持做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中,她会利用小礼物、小卡片、小书签、小寄语等形式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比一比”的方式激励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动脑,增强集体荣誉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小故事,挖掘学生潜能。同时,协助班主任做好班务管理,与学生一起学习、劳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进步。

在课堂外,叶老师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扶,推动莞铜教育资源共享,把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品牌养正教育《好习惯》校本教程带到江口县第一小学,介绍教材实施方法,传承好习惯终身受益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接协调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向江口县第一小学捐赠1000册“快乐读书吧”课外读物;发动东莞市樟木头爱心企业富凯工艺品有限公司向江口县第一小学捐赠价值15600元学习用品,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叶晓欢说:“江口帮扶支教工作是我教学生涯中极其不平凡的一页,也是我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她用实际行动为江口县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助力莞铜教育协作工作走深走实,推动教育帮扶工作落地见效,用心用力用情打造示范帮扶学校,真正践行了“铜仁所需,东莞所能”的帮扶理念。

6、杨小燕

奋力谱写东西部教育协作“四部曲”

2022年5月,东莞市寮步镇实验小学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申请书,学校教师杨小燕申请到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第二批支教教师。有着26年教龄的杨小燕老师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广东省普通话测试员,广东省语言文字协会会员,东莞市小学语文第一批教学能手,寮步镇骨干教师。“把最好的教师派到印江去支教”,这正是东莞市寮步镇实验小学的初衷。2022年7月,杨小燕和另外3名支教教师一起,奔赴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

心系学生,师生同唱“连心曲”

杨小燕来到印江后,挂任印江自治县第六完全小学副校长,担任学校四年级7班的语文教师。初来乍到,山里孩子特有的羞怯使课堂教学一度成为“安静课堂”。如何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喜欢自己,杨小燕那几天很着急。在知道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广东打工后,杨小燕试着在班上唱起了粤语歌,没想到,学生们都争着要她教粤语歌和说粤语。粤语成了杨小燕和学生拉近距离的“秘密武器”。

班级留守儿童居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杨小燕用“分数”作“礼”,以“奖品”为物,用“每周一奖”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期中段自查中,班上的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0多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也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她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评选活动中,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两篇文章已入编《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系列丛书。她个人也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发挥特长,唱好自身“功夫曲”

杨小燕充分发挥自身书法与普通话的特长优势,积极引领受援校及其他学校推进书法教学和说好普通话。她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写字教学,除了在班上播放东莞市寮步镇实验小学的写字“双姿”口令操视频,还会及时纠正学生坐姿和握笔姿势。另外,杨小燕把提升受援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当作一种责任。在学校“强师”工程中,作为广东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的杨老师多次为六小老师做普通话语音专题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扎实有效的普通话训练方法,努力提高该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

示范引领,奏响教学“协奏曲”

为学校挂职副校长,杨小燕全身心融入到印江六小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在示范课中融入东莞“品质课堂”的教学理念,力求把“品质课堂”带到印江。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听课的老师们深受启发。

2022年11月3日,在杨小燕的组织下,寮步镇实验小学和印江六小的语文教研组共同举行了一场题为“网络联接粤黔教育,研学互助共同成长”的线上教研活动。她在录播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小古文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她还通过师徒结对指导1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示范课活动。她把“输血”帮扶变为“造血”帮扶,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如今,东莞“品质课堂”已在印江六小生根发芽。

真情奉献,谱写莞印“爱心曲”

杨小燕来到印江后真情奉献爱心,热心参加捐资助学活动。作为印江支教小组的小组长,得知六小饭堂容纳不了全校师生同时用餐的困难后,她积极联系印江工作小组,并得到批复划拨东西部协作建设资金400万元,确保了印江六小第二食堂建设如期开工。2022年11月,她联系到广州市嘉佳食品有限公司,为印江六小爱心捐赠了一批总价值18000元的体育用品,解决了学校缺少体育器材的困难。2022年9月,她主动参加“2022年活水乡村振兴专场活动”,通过录视频的方式,为贵州省铜仁市困境未成年人筹集到爱心捐款17219元。印江六小今年举行庆祝“三八”节活动,她与其他3位支教老师一起,为学校捐赠了1万元的活动经费。2023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她联系了东莞市寮步运成文具店给印江县新寨镇新寨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一批价值6000元的学习用品。另外,她还捐出自己一天的工资,参与学校举行的“教育一日捐”活动。她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爱着力为六小帮扶解困,扎实推进莞铜东西部教育协作工作。

来源:东莞慧教育    编辑:莫星辉关键词:学生;教师;援派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