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在问题研究中延伸新问题

2025年08月21日 12:18 0人参与  0条评论

问题,是科学进步和人类知识拓展的起点,好的问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激发莞邑学子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实践主动性,培养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第二届东莞市中小学生“好问题”大赛如约而至。每一个好问题背后都有怎样的奇思妙想?又该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好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日起,东莞市教育局推出“东莞好问题大赛·问出好问题”专栏,邀请业内专家、一线教师等,点评第一届好问题的优秀案例,探讨挖掘问题背后的思维密码,为莞邑学子的科学探索之路点亮更多灵感微光,敬请关注。

实践出真知,跨界创新意。本期“东莞好问题大赛·问出好问题”栏目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尚胜,围绕“实验与实践类好问题如何开展研究”,为莞邑学子答疑解惑。

“学贵有疑,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在文尚胜看来,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尚胜

就实验与实践类好问题的研究,他表示第一步是发现问题,“问题不需要很宏大、很复杂、很尖端,但要贴近实际、新颖、有趣、有研究价值”;

第二步,对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和探讨,确定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和变量;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好相关的软件、硬件、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尽量做到技术路线清晰明确、操作过程安全规范、简单可重复。动手实践时,要细心观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束之后,要分析实验数据,判断是否支持事先预期或假设,复盘实验方案,发现新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最后,通过反思和交流,深化对选题的理解,看看是否能从该研究中延伸出新的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文尚胜指出,结合自己的研究过程继续发现问题,这是科学探究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他以东莞一届好问题大赛的两个优秀案例来分析。这两个案例都是围绕城市道路照明展开。但不同于依赖电力的人造光源照明,提问者都提出将生物发光机制从昆虫迁移到植物,通过融合生物学、基因工程与生态设计,产生独特的创新绿色照明应用,提升城市光环境的健康水平。

案例一 :萤火虫夜晚会发光,可不可以将这个技术转移到行道树上,让树发光?

点评:

该案例体现了跨学科的技术迁移和创新,学生将萤火虫的生物发光机制从昆虫体内迁移到植物体内,结合仿生学思想,分析发光原理和技术可行性,设计实验验证,并设想利用基因工程进行优化。这一过程创造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将自然界的发光机制引入城市景观照明,体现了跨学科思维与仿生创新的结合。

案例二:是否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绿道植物在夜间发光,从而节省城市照明资源?

点评:

该案例以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学生基于萤火虫发光基因(如荧光素酶系统),将这项成熟技术深层次迁移到绿道植物的基因组中,使植物具备夜间发光功能,替代部分人工照明。学生在研究中探讨了基因表达方式、发光强度调控、安全性与美学效果等问题,通过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手段,将科技创新与生态景观相融合,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仅符合节能环保理念,更体现了跨学科、深层次的技术迁移的创新理念。”文尚胜寄语莞邑学子,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提出更多的好问题。

来源:南方+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博士生导师;学子;案例;发光机制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