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生态化育人:让教育成就无限可能

2025年02月12日 09:41 0人参与  0条评论

这是一所生机盎然的校园

走进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一小”)教育现场,都能发现这里的教师有一股“劲”。这股“劲”,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很年轻,更是因为都很有想法。究其本质,是这所学校倡导的“生态化育人”思想在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教育者。

“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提到这一办学思想、理念与文化,松山湖一小校长蔡敏胜就是从生态化育人高度去解读的。“校训‘尊重,无处不在’,是这一学校办学思想、理念与文化的基底,有了这一基底,和而不同、和善而坚定、厚积而薄发这三个辩证内涵就滋养出师生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正是这样一种生态化育人思想,让学校教育成就无限可能:自2018年建校以来,学校不仅成为东莞市最年轻的品牌学校、9个学科都是品质实验教研组的品质课堂实验学校,还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广东省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名校联盟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学校师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坊)主持人19人次,市级名师23人,区级名师、骨干教师37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45项,发表论文173篇,32人获省市优质课(品质课堂)大赛一等奖;学校素质教育常态化,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语言类市级以上获奖287人次,艺术类市级以上获奖262人次,科技类市级以上获奖207人次,体育竞技类市级以上获奖95人次。

一种生态化的理念视野

生态化育人,在松山湖一小已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标识,而且形象化为了校门的样子、校徽的样子、学校吉祥物的样子,融入学校课堂、功能场室、活动空间等每一个角落,扎根于每一个师生的心田。

“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调和出多种色彩,寓意办学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创造无限的可能;三种色彩间的三条道路,代表条条道路通罗马,办学可以特色化。大门造型呈双手托举状,寓意托起明天的太阳,让儿童站在教育最中央;又像一棵生长中的树,寓意生态、自然,对生命的爱与尊重。”蔡敏胜这样解读红黄蓝三色校徽和Y形校门的寓意。蔡敏胜还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师生做出更多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新入职仪式、学校吉祥物征集设计活动等。“学校吉祥物生态娃的征集我也参加了,虽然没有选上,但是也一样开心。最终被选中的生态娃是毕业了的学长设计的作品,很为她骄傲。”六年级学生彭思曼在座谈时这样说。在这里,学生快乐地学习、阅读、探究,无论是讨论交流、参加活动还是实践创作,都有选择与参与的机会。

“无论是教育现代化还是国际化,归根而言都是生态化,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回归人文,教育才有温度,才有幸福感。”基于这样的思考,蔡敏胜将生态教育思想与松山湖园区生态发展理念加以融合,最终确立生态化育人的教育思想,用生态的视角来重新定义、思考教育,致力于办一所融生态教育、未来学校、智慧校园于一体的生态智慧型现代化学校。

在生态化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松山湖一小注重系统共生理念,指向师生生命成长,从而实现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正如镌刻在校门上的这句话所愿:“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

一间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

在松山湖一小,生态化育人思想融进了每一间教室。在这里,教室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成了一个集学习、探究、交流、成长于一体的无限链接的生态空间。

走进松山湖一小,无论是大草坪、涂鸦坊、会客厅、生命馆、百果园、生态池等空间设计,还是大型生态儿童图书馆、创客馆、工匠馆、陶艺馆、戏剧馆、形体馆、体育馆等功能场馆创意,无不通过建筑与课程的连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无论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在松山湖一小教育人看来,都是有着育人功能的文化场。“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室理念,正致力于建构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蔡敏胜说。生态教室,即健康的、美好的、关系和谐的生活化学习空间。

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绿意盎然。这里,每一盆植物都有它独特的“身份证”,记录着它的名称、习性和养护方法。学生在照顾这些植物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观察、记录和照顾生命,还可以培养责任感和爱心,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着生态教育理念。

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特色鲜明。这里,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小叶子、小荷花、满天星等。学校按照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把生态教室分为三种不同的结构生态。尤其是在低年级110平方米的生态教室里,包班制管理开创了松山湖教育的先河,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能更快、更顺利地实现有序而自由的校园生活。个性化的班级命名赋予教室生命成长的含义,“三原色”的德育评价体系便因此而诞生,红色代表“仁爱”,黄色指向“笃行”,蓝色则象征“博学”。

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空间无限。也就是说生态教室的理念不止于教室,而是把无限空间课堂化。松山湖一小的空中农场,就是自然与教育交融链接的生态化大课堂。这个位于教学楼顶的空中农场,是学生亲近自然、探索农业知识、开展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实践的桥梁。

在打破空间限制、走向无限链接的生态教室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学习的探究者。

一项涵育生态观的课程革新

如果说教室的生态化育人是表征呈现,那么课程作为教育的基本载体,其革新则是生态化育人的内在探索。松山湖一小开展的涵育生态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全面、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这项自建校就开始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革新,获得了202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专题研究项目资助,正在走向系统建构与深入实践。

最初,学校借助引进来的“全课程”课程资源,开展以学期为单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学校师生数量的激增,学校发现足量、定标完成基础性课程之余,开展每学期两个主题式综合性课程的难度较大。于是,学校提炼了系统、平衡、共生、融合这四个生态教育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聚焦生活化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逐渐形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化特色。对于这一特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汤铭解释说:“这就是涵育生态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是注重聚焦节庆、二十四节气等当下生活化主题。主题确定后,再通过调研了解师生对主题的理解、疑惑、期待实现的目标等,以问题链的方式建构任务群,将各学科教材与任务相关的内容选出来进行整合重组。这样一来,每个主题课程都紧紧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所有学科都参与其中,共同引导孩子们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项课程革新基于生态化育人思想,围绕“人与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生态化主题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主题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学科壁垒,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下,为了完成“在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察自然现象、做科学实验、创作艺术作品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春天的特征和意义,深度理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启的教育戏剧课程。松山湖一小是全国首批开启戏剧课实践的学校之一,建校之初,学校就将教育戏剧课程列进课程表,每班、每周一节,并为此招聘了两名专业、专职教育戏剧教师。学校开设教育戏剧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编排节目、比赛获奖,而是希望通过戏剧课堂的全息式学习,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角色、认知自我、突破创新。所以,学校每个学年度都会举办一场班班有戏、人人有舞台的教育戏剧节。每一间生态教室就是一个剧组,从文本的选用、改编,到角色的分配、舞台和道具的设计,以及展前的海报、活动邀请函等,都由各班师生全程、全员参与完成。

涵育生态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不止于学校,还积极融入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家校社共育的融通性课程,如“服装日”“走进历史”“逛庙会”等活动。学校创新设计了假期实践手册,包括假期规律作息建议、情绪调试、运动打卡、学科知识加油站、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清单、行万里路等综合性实践内容。

生态教室与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为走班制的实施提供了无限可能。以语文学科为例,围绕《上下五千年》一书分阶段和项目进行教学,通过策划与设计让学生自选进入不同的项目班,在各学科融合学习中初步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迁,在研究中尝试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历史的绵延与曲折,学习古人的谋略与智慧。同时,结合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呈现跨学科学习的丰富体验。

在课程革新中,校园文化与环境随着不同主题而改变,师生共同生活在主题情境下,以课程为密码,通过课程引领和促进校园文化生长,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己的和谐发展。

一群浸润生态理念的教育群体

教育群体是生态化育人的重要支撑。一切的理念、课程都需要人来落实。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教育生态。在松山湖一小,生态化育人思想不仅体现在课程和教室的建设上,更浸润在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就是这样一群浸润生态理念的教育群体,共同书写着生态化育人的教育诗篇。

何滔,松山湖一小戏剧教师。就是这样看似边缘的“非主流”教师,来到这里后茁壮成长。“来松山湖之前,我曾是一名默默耕耘的舞台剧演员,后投身艺术公益事业。在多番辗转后,我坚定了教育梦想,带着赤诚和热爱来到松山湖一小。”何滔说,他在这里创建了童心剧社。在戏剧课配套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他在艺术科组团队的协助下,将教育戏剧和艺术、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拓出了一条小学戏剧课新路径。如今,他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课程《艺术·戏剧》教材及教参编写成员,他指导的原创剧目获广东省儿童剧目展演一等奖。

赵梓含,松山湖一小语文教师。2018年以来,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她参与设计与完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已达十余个。“爱国课程、春天课程是作为春秋两季始终贯穿的课程,一直陪伴着孩子们。”赵梓含说。在这一过程中,她从助教成长为级部主任,与学校实现了同生共长。

汤铭,松山湖一小教育教学管理中心主任。作为学校筹建团队成员,在生态化育人思想引领下,她创新实施低年段包班制管理模式,并在办学第一年跨学科执教语文和音乐,成为学校星星教室的包班班主任,为带领团队开展生态化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一线经验。她现为广东省智慧教育应用名师团负责人、广东省深化课改专项行动项目第二负责人,先后受聘为东莞基础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东莞理工学院兼职教授,参与编著《重建教育生态》系列丛书。

……

松山湖一小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深深浸润着生态化育人追求。而蔡敏胜作为校长,不仅身体力行践行生态化育人思想,每年还通过一份份浸润生态化育人思想的新年献词,如《在奋斗中连接你我》《相信“相信”的力量》《向着美好出发》等,向师生发出号召。

松山湖一小有一个教师笑脸墙,上面也写着“尊重,无处不在”这一校训。学校大讲堂还有一面文化墙,镌刻着温暖、乐观、信任、努力、灵动、未来、执着、奋斗、坚守、负责等词语,这是学校向全体教职工征集的学校印象词,最终成为松山湖一小精神的核心表达。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松山湖一小教师的教育观、奋斗观。如今,在“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理念与文化的指引下,松山湖一小早已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圈,为师生持续成长赋予强大的生态化育人基因。

观察:尊重无处不在,教育无限可能

在松山湖一小,生态化育人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已成常态。在生态教室里,可以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的身影;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浸润生态理念的教育群体中,可以看到教师生态化育人的样子。

因为,尊重无处不在,所以,教育无限可能。通过观察松山湖一小的生态化育人实践,可以深刻感受到尊重的力量和教育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被赋予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自由地成长、探索、创新。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存在,让曾走进松山湖一小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留下这一掷地有声的赠言:

“你们正在改变世界并且使之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    编辑:钟榴青关键词:生态;教育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