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东莞这场沙龙勾勒AI教育新生态

2025年10月24日 09:31 0人参与  0条评论

10月22日,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在东莞市第十一中学成功举办。活动紧扣《东莞市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核心任务,以“名师领航成长路,科技赋能共前行”为主题,通过名师经验分享、圆桌交流、AI教育相关政策研读等形式,为全市科技教师搭建了成长交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试点探索”走向“常态落地”。

拆解AI教育成长路径,提炼实践经验

三位深耕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名师,结合自身多年实践,从不同学段、不同维度分享成长亮点与核心经验,为参会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成长模板”。

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专家、东莞市第十一中学正高级教师黎清万分享了“蛰伏—爆发—体系化”个人十年成长逻辑,建议年轻教师在成长“蛰伏期”广泛阅读、尝试实践,打好理论与技能基础,后期要学会总结输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既要掌握AI等教育技术工具,更要注重思维能力提升,做‘双素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发展而非单纯知识记忆。”

塘厦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郝露茜,以“人工智能教师的多元成长地图”为主题,分享了从“学科教师”到“跨学科AI教育领航者”的成长路径。她提醒教师要避免“低效用AI”,需紧扣学情,聚焦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通过AI分析课堂数据,优化教学设计与互动环节。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唐路胜分享了“以赛促教、以研促长”的实践经验。唐路胜回顾20年教育生涯,从带领学生获首个市级科技荣誉起步,到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科技赛事实践—成果转化”的成长闭环,他建议年轻教师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找准自身在科创教育领域的定位,围绕定位持续深耕。

聚焦AI教育核心议题,碰撞实践智慧

沙龙现场设置“人工智能莞邑良师成长路径”圆桌论坛,关晶莹、黎清万、郝露茜、唐路胜、郑旭淳五位嘉宾主要围绕“AI教育”“AI赋能”“教师成长”等话题展开讨论。

AI教育中,教师的能力边界与核心素养是什么?

黎清万:教师无需“精通算法编程”,但需理解算法逻辑,例如通过算法思维启发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核心是“深度理解教育教学”,唯有把握课堂新样态需求,才能让AI技术服务于“培养学生AI素养”的目标,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关晶莹(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针对青年教师,需通过“青蓝工程”搭建“AI通识培训—课例实践—导师指导”的成长链,帮助其从“会用AI工具”到“懂AI教学”,例如通过师徒结对,共同设计“AI+学科”融合课例,逐步提升AI教育能力。

AI如何赋能教师成长?如何避免“AI替代教师”?

郑旭淳(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一级教师):将AI作为“成长伙伴”,例如备战省青赛时,用AI做“头脑风暴伙伴”提供教学设计框架,用AI做“反思镜子”分析课堂盲区,实现“半个月优化60余节课”的高效成长。

郝露茜:使用AI教学需避两大误区:低阶替代致内容同质化、教师思维惰性;追求炫技偏离教学目标。AI应服务教学本质,我们首先要关注教学的真正需求,以课标解析构建AI赋能教学设计框架,将AI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分四阶段:项目选题、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闭环。

“五位一体”系统推进,构建AI教育新生态

活动现场,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字化部部长王征还带大家研读了多项AI教育核心政策文件,为教师成长与学校实践提供明确指引。

为落实国家和省教育数字化战略,东莞市聚焦课程教育、教师发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广、支撑保障“五位一体”系统推进,打造“数智莞师”“莞教智创”品牌,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具体措施包括: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构建“通识—学科融合—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建设500个精品课例,实施学生AI素养微认证;建立全覆盖教师培训体系,研发“1+X+N”教研课程,建设AI领航名师、先锋导师、种子教师梯队;推动“以智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助管”全链条应用,建设智能课堂、学伴、教研空间、校园治理等典型场景;建设松山湖、滨海湾、塘厦三大教育高地,培育100所项目校与AI研学中心,打造“AI达人秀”等品牌活动;推进教育智能体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强化安全与伦理监管,确保AI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外,活动同步发布《东莞科技名师成长沙龙(第3场)资料册》,收录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六中、松山湖北区学校等5所学校的AI教育典型经验,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来源:东莞+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教师;名师;人工智能;素养;高级教师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