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沉浸式体验“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2025年10月23日 13:45 0人参与  0条评论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东莞市第十一中学热烈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灯彩(东莞千角灯)”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先生携弟子李玉茹、谭海萍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千角灯制作实践活动。活动让“千角千灯”的传统技艺在校园里焕发新活力,也让师生在指尖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传承文化根脉。

溯源:千角灯下的岁月流光,解锁非遗文化密码

活动伊始,主持人吴敏仪老师向师生们揭开千角灯的文化面纱。作为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千角灯以“千角千灯”的独特形制闻名,融合纸扎、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承载东莞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它的制作没有图纸,全靠口传心授,一盏灯要耗上数月才能完成,现在全国仅存三盏,曾经差点就失传了。”吴敏仪老师的介绍,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这项技艺的珍贵与传承的迫切,也为后续的实践体验埋下文化敬畏的种子。

张树祺先生现场指导制作

躬行:传承人亲授技艺,师生指尖践行匠人精神

“铁丝弯曲的角度要准,不然灯架不稳;纸条粘贴要匀,才能保证灯体通透。”活动现场,张树祺先生与弟子李玉茹、谭海萍一边演示千角灯制作步骤,一边细致讲解工艺要点。张树祺先生还结合自身数十年的传承经历,讲述千角灯背后的故事——从家族世代坚守到奔走推广非遗,让师生们在聆听中体会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实践环节里,师生们化身“非遗学徒”,认真跟随传承人操作:调浆糊、粘纸条、裁铁丝、弯框架,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准。指尖的专注、反复地调试,不仅是对工艺的打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大家在劳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细腻与厚重。

谭海萍女士现场指导制作

延续:光影里的薪火相传,非遗与教育双向赋能

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关晶莹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非遗传承人张树祺及其弟子谭海萍、李玉茹的到来表示感谢。她指出,千角灯既是东莞传统工艺瑰宝,更是岭南文化的鲜活见证;而张树祺先生坚守工艺数十年、带领非遗进校园的举动,尽显匠人精神——让师生得以近距离触摸非遗之美,在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同时,关晶莹副校长强调,此次活动既是“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地,也是校外教学的创新尝试,能切实提升学生动手、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而学生专注参与时的眼神与笑脸,正是他们与工匠精神产生共鸣的证明,更是学校践行正确育人观的生动体现。

师生们与传承人合照

本次千角灯非遗进校园活动,是跨学科教学的生动载体。学生在动手制作中,自然调用数学几何测算灯架结构、物理力学平衡灯体重量,以“做中学”深化知识理解,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场景,更让师生在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价值,播撒文化热爱的种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来源:东莞+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文化;技艺;师生;传统技艺;匠人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