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从课堂到菜园,让AI教育触手可及

2025年10月07日 11:24 0人参与  0条评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的形态与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路径,2024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实验区,15校入选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施教到AI助手的个性化学习,从教育大数据分析到跨学科创新实践,当前各学校正以多元场景应用重塑教学范式。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推出“东莞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聚焦学校层面的创新探索,提炼可推广经验,展现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莞实践。

走进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下称“虎英小学”),AI赋能教育的鲜活场景随处可见——设置智慧种植课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并见证科技的神奇魅力;运用智慧体测系统,构建科学化的校园体育新生态;打造青少年人工智能社团,系统提升学生算法应用、机器人操控、无人机编程等专业技能;引入科大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作为东莞市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学校、广东省智慧校园标杆校,虎英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系列实践成果显著。学校以“创新赋能同行未来”为愿景,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完善师资培养机制,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评价、实践全场景,为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搭建了多元化平台,走出了一条“科技+教育”的融合创新之路。

创新课程,让AI融入课堂与生活

“从认识眼睛成像原理到制作简易照相机,从无土栽培智能种植到机器人编程,我们想让AI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内容。”虎英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打造了多维度AI特色课程与实践项目,实现“学科融合+兴趣激发”双驱动。

“神奇的眼睛”未来课程

其中,在跨学科实践领域,“神奇的眼睛”未来课程广受学生喜爱。依托校内“爱眼小屋”与校外合作单位东莞爱尔眼科医院,学校带领学生探究眼睛结构、成像原理,通过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开展“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将生物、物理知识与AI技术启蒙结合,同时培养爱眼护眼习惯。而作为东莞市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成立“未来农耕学院”,开辟“智慧种植园”,引进户外无土栽培智能系统,实现“菜园无人值守”,从催芽到采摘的全流程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见证科技对农业的赋能。

智慧种植课程

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虎英小学还充分运用“430”课程,构建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架构上,学校将90多个校内社团与“430”课程形成“基础启蒙—技能提升—专业竞赛”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基础类开设科普实验小达人、创客乐高搭建,激发科技兴趣;技能类设置Python提高班、创意智造课,夯实编程能力;竞赛类打造青少年AI社团、世界机器人竞赛基础课。

此外,学校还携手广东先知大数据打造了“智慧体测”系统。该系统依托计算机视觉算法,可精准捕捉50米跑、跳绳等体测项目的核心数据,进而实现“无感测试”与“运动画像生成”的双重功能,教师能依托生成的个性化数据,为学生量身定制运动指导方案;学生则可在系统内置的游戏化机制中,提升运动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这种以数智赋能推动体育课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不仅显著优化了课堂教学实效,让体育指导更具针对性,更能持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注入有力动能。

学生运用“智慧体测”系统进行体测

技术+资源,锻造高素质AI师资队伍

AI教育的落地,关键在教师。对此,虎英小学管理团队认为,只有打造一支兼具AI技术能力与教学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才能让AI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

为此,学校逐步构建起以“校本教研共同体”为支点、“学校文化与制度”为保障、“技术与资源”为支撑的教师AI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上,学校坚持“全员覆盖、深度研讨”原则,由信息技术教师牵头,结合科大讯飞等平台课程实例,组织全体教师深入探究AI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在技术能力提升上,学校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线上依托希沃学苑开展专题研修;线下组织如智能批改工具应用等专项培训,手把手提升教师实操能力。

虎英小学举行科大讯飞智慧教育系统应用培训活动

例如今年5月,学校引入科大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不仅减轻了教师重复性批改的负担,还让教师得以精准收集学生的练习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精准教学。

虎英小学引入科大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

此外,学校以“实践促学、以赛促练”为抓手,如暑期开展“AI赋能办公提质增效”专题培训,并举办AI教学资源创作比赛,鼓励教师开发课件、微课等,对优秀作品予以表彰,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与应用创新。

一系列的举措落地,不仅让教师的AI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更推动学校形成了“主动学AI、善于用AI”的教育氛围,为后续AI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培育学生AI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学生成长,AI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更培养了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学子在人工智能领域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09项、省级4项、市级16项、区级5项。其中,在2022-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学校多支团队分别在“YAI元宇宙探索赛项”“未来之星YAI赛项”中获全国三等奖,展现出较强的AI应用与创新能力。

在教师层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5项、市级18项。教师团队还承担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信息化技术赋能小学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和实践”,推动AI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学校将从三大方面持续深化:一是推动AI课程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打造核心校本课程体系;二是构建教师AI素养专属学习平台,联合企业增强培训资源供给;三是拓展AI应用场景,从教学、评价延伸至校园管理、课后服务等领域,让AI真正成为“育人助手”,助力培养“能与万物同行、能与天下同行”的时代新人。

来源:南方+    编辑:卢佩诗关键词:学生;人工智能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