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现场展评活动在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举行。本届大赛自2024年7月启动,共收到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06项课程设计作品,最终32支优秀团队(小学组20支、中学组12支)进入现场展评环节,呈现了一场教育创新的智慧盛会。
在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的指导下,东莞市自2019年起举办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四届。该赛事旨在激励广大教师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本届比赛以“课程创新·育见未来”为主题,以“未来课程+科学精神”为理念,倡导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未来课程设计,现场展评环节分小学组、中学组两个组别同时进行,参赛团队通过“10分钟课程展示+5分钟问辩”的形式展现作品亮点。
此次参赛的课程设计呈现出四大特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注重跨学科综合发展。参赛团队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展现了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精神与未来视野,体现了莞邑良师对未来教育的多元探索,为教育创新提供了生动范本。
下面,跟教育君一起来看看本次大赛的一等奖作品~
小学组
作品名称:本草新韵
作者:吴恩彤、洪国凤、梁敏如、韩嘉敏(东莞市寮步镇凫山小学)
设计亮点:《本草新韵》课程以“中医药+科学思维”为核心,覆盖小学全年级。按不同学段特点,采用体验、探究、项目式学习,开展趣味启蒙、节气探索、文创实践等活动。课程系统性贯穿“认知-实践-创新”三阶段,融合跨学科学习,激发文化自信与科创能力双向提升。
作品名称:幼苗到栋梁:成长的力量
作者:袁瀚超、陶丽丽、陈尔怡、林锦跃(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
设计亮点:以AI深度融入教学评全流程,构建“师生机”三元融合课堂,通过AI助教、助学、助评实现个性化学习。依托“太空农场+创客空间”双基地,设计“种子-萌芽-成长-结果”四个单元的进阶式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融合科学、劳动、信息科技等多学科,以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从AI工具使用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作品名称:寻觅星河,逐梦苍穹——“天文·科技”跨学科课程
作者:邹俊忠、黄美玲、祝秀庆、叶佩瑜(东莞市石排镇实验小学)
设计亮点:课程构建了“天文·科技”课程体系,以天文教育涵养乡村儿童宇宙观,让孩子在“天文+”学科融合中,生发热爱自然、向往世界、经天纬地的豪情,内容覆盖了“地”“月”“日”“星”“宇宙环境”五大板块,面向六个年级,打造12套天文教学手册,涵盖40节配套课例。活动实践拓展丰富多样。
作品名称:“智造和阳小院”未来课程
作者:周奇、罗焕铭、邓带琼、陈月娴(东莞市莞城和阳小学)
设计亮点:本课程在“五育融合、劳动育人”理念下,通过真情境真问题,紧扣“如何智造和阳小院”的驱动问题,通过“走进小院”“智创小院”“经营小院”“智推小院”四大主题课程,将中草药文化、科学精神贯穿于劳动育人的全链条。课程以和阳小院场域为依托,凸显未来课程的个性、联结、融合、创新、实践五大特点,“AI赋能,识本草”,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作品名称:数字AI新农人——“稻”未来
作者:邓炜琴、林强、陈金花、胡颖(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设计亮点:本课程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探索一粒米的奥秘。课程让学生化身为数字AI新农人,亲历水稻的传统到智慧的种植过程,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帮助孩子获得有效的体验和对于未来生产的深度思考。在主题性学习中以农业种植为媒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探究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
作品名称:智创皮影戏
作者:李秋香、张慧敏、张楠(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
设计亮点:融合多学科知识,以人工智能为手段解决真实问题,实现学生素养跨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严格遵循项目化学习路径,注重过程与成果评价;提炼“非遗活化五步法”,形成可复制教育模型 。
作品名称:“职”日可待,未来可期
作者:邓凤娇、陈礼平、冯见弟、陈嘉涵(东莞市莞城和阳小学)
设计亮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感知-理解-探究-创新”的学习路径,通过主题探究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沉浸式职业启蒙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培育了学校品牌特色,形成创新性的教育新样态
初中组
作品名称:智慧校园——夜路“光预警”(备注:原名《四季的颜“摄”》)
作者:刘其鑫、吴夏怡、叶伟东、黄潮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设计亮点:课程的设计源于真实的学生思考,还原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真实且可复制的实践教学。课程以解决校园夜路交通问题为主线,融合物理、数学、信息、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着重于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品名称:未来农场
作者:廖培城、李琦、杨子怡、莫淦超(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设计亮点: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四融课程:学科融合、人文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发展导向”的创新评价体系;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积极发展。
作品名称:逐梦蓝天:探索航空的奥秘
作者:高月、张仑(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设计亮点:课程符合初中生学情,易于操作,通过多个项目式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推动课程进行;课程立足于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力及创造思维的提升;课程将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爱国情怀。
高中组
作品名称:“神笔马良”——基于智能体的未来城市规划师
作者:郭芷吟、谢鑫、袁广盛、李勃(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
设计亮点:本课程基于项目式学习和差异化学习理论,以“未来城市规划”为项目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议题。创新引入“博弈地理”智能体和学校自主研发的“问学云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课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