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非遗匠心,职教传承!

2025年05月12日 09:03 0人参与  0条评论

5月10日—11日上午,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文化馆主办的“莞邑现场工程师——技能传承非遗成果展示”活动在东莞市文化馆举办。

作为东莞市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以“技能传承非遗,匠心对话未来”为主题,紧扣“技能传承”与“创新融合”两大主线,汇聚全市职业院校的52项非遗传承成果,设置43个展示摊位、20项互动体验活动和8个节目展演,并安排5场非遗体验课,全面生动呈现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为市民奉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吸引观展市民6000多人次。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书法篆刻、扎染蓝晒、手工发簪、钩针勾花等传统技艺展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匠人匠心。食品雕刻、创新果酱画以食用材料创作艺术图案,缠花、广绣、潮绣则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制成胸针、手串、服饰、箱包等,体现“非遗+时尚”的转化思路。

新中式茶饮品尝、宋代点茶体验、绣球豆腐刀工展示及粤式点心DIY,结合醒狮、武术、簪花展示、国风走秀等非遗节目展演,以“可尝、可玩、可赏”的形式拉近非遗与生活的距离,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潮玩”“非遗+美食”等多元场景,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职教学子扎实的功底赢来参观市民的声声认可,精彩的节目展演让观众连连赞叹。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新表达

职业院校师生以非遗元素为灵感,在跨界共生区通过3D建模与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如3D打印塘厦盒篮、龙形拳形象、真人手办等,下棋机器人和3D打印笔的研发,都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工业设计结合,实现非遗文创的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还有将麒麟形象Q版化的“瑞兽莞灵”动漫IP与AR互动,观众扫码即可观看IP形象的立体动画,传统非遗以科技形式焕发新生,凸显职业教育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实践能力。这种“技术+文化”的模式,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职教范本,让市民直观感受职业教育对非遗的“破圈”赋能。

互动体验增强文化感知

非遗传习区特别推出5场非遗体验课,课程涵盖潮绣、剪纸、缠花、琉璃等非遗技艺,由职业院校师生与非遗大师共同授课。市民通过“文化莞家”公众号预约参与,亲手制作潮绣旗袍书签、剪纸摆件、缠花胸针、琉璃手串等非遗文创作品,据东莞市文化馆介绍,五大课程共150个预约名额上线即“秒光”,凸显了课程吸引力及年轻群体对非遗技艺的学习热情。

此外,15个摊位错峰推出体验活动,版画印刷、魔法黏土、漆扇制作、发簪制作榫卯解锁等项目更是吸引大批亲子家庭互动参与,各摊位通过“做中学”强化市民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市民不仅体验到非遗技艺的精妙,还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

培养“精技善创”的现场工程师

本次活动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体验升级三大维度,全面呈现职业教育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作用,活动背后是东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缩影。近年来,东莞率先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通过校企专班、中高职贯通等模式,培养兼具技艺传承能力与技术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非遗技艺传承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完成从“学徒”到“工程师”的身份转化。本次活动既是技能传承非遗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东莞职教改革成效的生动印证,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非遗传承注入职教力量。

来源:东莞慧教育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职教;工程师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