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跨科融合+实践赋能,让AI教育惠及每个孩子

2025年08月19日 10:49 0人参与  0条评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的形态与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路径,2024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实验区,15校入选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施教到AI助手的个性化学习,从教育大数据分析到跨学科创新实践,当前各学校正以多元场景应用重塑教学范式。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推出“东莞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聚焦学校层面的创新探索,提炼可推广经验,展现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莞实践。

利用AI技术将语文课本插画变得生动鲜活,让历史人物 “走进” 课堂与学生畅快对话;通过AI生成的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们在平板上模拟铅球运动轨迹,直观验证“45°投掷最远”的物理猜想;聚焦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作业智能批改、个性复习路径规划,让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是今年7月初,在东莞松山湖第一小学(下称“松湖一小”)的学术年会上,以“以数智赋能,促生态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老师们带来的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展示。当天,17位教师、14个项目组带来的众多AI教学案例,共同勾勒出了这所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生动图景。

7月3日,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学术年会在童心剧场开幕

近年来,松湖一小以“兴趣驱动、跨科融合、实践赋能”为理念,通过分层课程、真实场景项目、校企协同,逐渐构建起一套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现AI教育普惠化,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智能时代的大门。

课程与实践融合,构建“三级进阶”的AI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教育并非单纯传授技术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学会运用科技思维解决问题。松湖一小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校打造了“基础启蒙-趣味进阶-项目实践”的三级课程体系,让AI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成长轨迹。

课程方面,当前学校不仅开设有趣味编程、机器人创客、无人机等社团,更将人工智能从社团竞赛延伸至学科课堂:信息科技课依据课标设计“AI文本处理”等项目,覆盖高年段学生;科学课结合“AI智能电路”,用编程处理光线、温湿度等数据;劳动课上,学生了解如何自动检测温度与湿度,领悟到科技如何让“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精确滴灌”的智慧和谐共存。

实验验证,直观理解“AI 结论有条件局限”

学科融合上,与科学、劳动课共建“AI辅助植物观察”“AI助力电路设计”等项目,用编程处理数据;与语文课开展“AI暖心邮局——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借助生成式AI辅助完成信件撰写。

实践层面,学校每年4-6月举办年度AI科学节,将AI项目融入到科学节活动中,学生进行机器人设计、制作并展示和宣讲,结合语音识别与路径规划等算法,实现跨学科能力整合。除了课堂与校园活动,学校还将AI教育延伸到校外,组织师生走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腾讯云(松山湖)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通过校企研学的方式将真实技术场景与课堂学习联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直观感受AI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六一”科学游园活动之人机互动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玩中学、做中用”的模式,参与学生对科技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在项目调试、跨科协作中初步培养了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直面挑战破局,让AI教育惠及每个孩子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怎么讲清复杂的AI概念?在小学阶段推广人工智能教育,这是一线教师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化解这一难题,老师们改用“情境化游戏”教学法,把知识点融入情景剧中。

例如讲解“人脸识别” 时,设计“AI警察抓小偷”游戏:让学生戴不同卡通面具,机器人“辨认”出指定面具,在欢笑中理解“特征识别”的原理——AI通过多次学习逐渐猜对图案,让学生明白“AI需要数据积累”的道理。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AI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学生与机器狗互动

“情境化游戏”教学法只是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上的冰山一角。在推进AI教育的过程中,松湖一小也曾面临不少难题,从设施使用到学生差异,挑战不断。学校通过一个个创新举措逐一破解,让AI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相关硬件设备往往更新成本高,且部分设备操作复杂。如不能对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则极易造成浪费。“为此,我们采取了‘基础设备标配+进阶设备轮转’模式。”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3-6年级各班以人手一台的标准配齐了平板电脑,而进阶设备,如3D打印机等,则放在创客空间,按班级轮流使用。这样的“分层配置”策略,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编程、装置搭建

此外,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动手能力的差距,使得有的学生能快速完成编程任务,有的却跟不上。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AI学习中有所收获,学校推行“多人互助小组”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每组均由“小导师”“小助手”“小观察员”组成,任务设置“基础层”和“挑战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开展AI教育的关键,师资培养也尤其受到学校重视。学校邀请科普副校长、机器人研究院专家定期来校培训,解读前沿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由省级名师牵头,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共享AI教学案例和教案;鼓励教师参与市级教研项目,申报“教育教学成果奖”,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激励机制”三维赋能体系,有效推动了教师从“技术焦虑”转变为“教学创新主体”。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受聘为松湖一小科技副校长,定期为老师进行AI方面的培训

成效与规划,从兴趣到素养的全面培育

经过数年的深耕,松湖一小的AI教育结出了丰硕果实,在各类竞赛中,学生们的表现亮眼。近三年,学校在东莞市机器人竞赛中斩获5项冠军、2项亚军、3项季军;粤港澳信息学竞赛(市赛)中,15名学生拿下一等奖。邹沂航、丁子奕等5名学生被认定为“东莞市小院士培养对象”,时延昇同学设计的“热射病预警头盔”,集成了温度、心率传感器,在异常时能自动报警,获东莞市“好问题大赛”莞邑知问奖。

松湖一小机器人代表队参加2025年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得冠军2项、亚军1项、季军1项

更可喜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调研显示,学校九成以上学生“更愿主动解决生活问题”(如设计“智能家居”),八成以上家长反馈“孩子关注科技新闻,讨论DeepSeek等话题”;计算思维方面,超七成学生在“植物识别程序”后能准确描述“AI通过数据学习”的逻辑,并迁移至学科场景(如科学植物观察、数学统计分类)。这种对科技的兴趣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正是AI教育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松山湖AI探秘”课程,构建校园AI生态网,增设AI专项实验和“AI探索站”,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同时,推动“智能家居”“种植优化”等学生方案参赛,促进成果转化,通过深化“社会需求-地域特色-技术应用” 闭环培养,孵化更具影响力的学生成果。学校还将与周边学校携手构建“AI教育生态区”,共享校本教材和教具资源,助力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来源:南方+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学生;机器人;学校;人工智能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