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踏上东江纵队曾经战斗的故地,跟着讲解老师追忆过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具象化为脚下的土地……”
5月19日,在东莞市2025年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现场推进会暨“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发布会之后,来自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六(3)班的学生来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看着学生认真参观纪念馆,甚至有学生偷偷抹泪时,带队老师黎见弟感慨万千。在她看来,亲临现场的震撼,让“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抽象概念转化成了学生真切的生命体验。
在沉浸式红色教育中,让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这正是东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缩影。东莞多措并举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也获得专家点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寄语莞邑教育人,要把地域性红色资源的教育实践,与国家层面的红色文化传承形成呼应,让学生真正实现从“行走”到“心悟”的转化。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思政教育模式”
近年来,东莞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推出了“行走的思政课堂”“红色研学”等特色活动,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成长,也让红色星火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2023年,东莞梳理出27个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并编印成册;今年,又推出30个红色研学点,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30个红色研学点地图
对于东莞的实践与探索,陈金龙直言“非常具有创新性”。在他看来,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蕴含丰富红色基因,比如东江纵队纪念馆、百花洞战斗遗址、抗日根据地旧址等,这些红色革命景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为东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东莞还以全市之力统筹,提出十个重点项目并扎实推进,规格与规模在各地市中少见。”在来莞参加推进会后,东莞设计的“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也给陈金龙留下深刻印象。
他表示,东莞以系统化、项目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同样可圈可点,通过资源整合,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活动共办”的教育共同体,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5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为东莞教师讲述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讲座
一方面,让红色资源化身生动的校外教材;另一方面,东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思政课大比武”活动,并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一体化推进传承红色基因教育,让思政课更加鲜活、入心入脑。
对此,陈金龙建议东莞可以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教育。通过系统化设计、创新性实践和持续性优化,一体化推进思政课平台建设、教学研究、教学交流以及教师培养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思政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血脉。
“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不管是制度的建立,还是平台搭建、活动的开展,最终都指向人的情感链接——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5月19日,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来自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的学生认真聆听讲解,研学带队老师黎见弟也在认真观察他们。她注意到,有学生在参观后主动记录心得,还有同学围着讲解员追问历史细节。这些,都让她更坚定自己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的意义。
大岭山镇第一小学教师黎见弟带着学生开展研学
黎见弟是大岭山人,她回忆小学时她从母校的石碑上、在老师的历史讲述中了解到东江纵队的故事。成为一名老师后,如何让学生真切感知这片热土的红色精神,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成为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曾经看到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缅怀英雄?因为他们躺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站在这里。”黎见弟说,这便是红色教育的意义和动人之处,“我们追忆英雄的故事,是为了筑牢精神的丰碑;我们守护红色血脉,是为了让未来的每一代人,都能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她表示,这种亲临现场的震撼,能唤醒学生们对革命先烈的情感认同,比课堂讲授更能让“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切的生命体验。
正如孩子眼中闪烁的光彩,在主动探寻中找到心灵共鸣,这样的经历也让他们突破认知,留下一串又一串感动的字符。
大岭山镇第一小学六(3)班学生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加红色研学
“当讲解员给我们讲到,参加东江纵队的王作尧爷爷,在开展行动前回家探望妈妈时,我忍不住哭了。”参加了本次红色研学活动的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一小学六(3)班学生石旭进说,原本以为英雄烈士都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今天的讲解让他意识到英雄也是会流泪的、也深深地爱自己的家人,“只是在国家有难时,他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保家卫国。”
一同参与研学的范林夕同学对“百花洞战斗”情景剧演绎印象深刻。他说,当看到曾生大队长的扮演者带领大家振臂疾呼“保卫东莞!保卫广东!保卫全中国”时,那一刻他也被感染,鼻子一酸,“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珍惜;长大后还要努力去创造,为更美好的家园奉献一份力。”
【建议】
让学生实现从“行走”到“心悟”的转化
教育是最好的传承,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东莞通过全市统筹与系统推进,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如何进一步做好红色基因传承,陈金龙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源地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有着光荣的抗日历史,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他表示,东莞可以结合全国性纪念活动,进一步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运用纪念活动的时空穿透力,让红色教育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一方面,可以广泛传播东江纵队的事迹,开展“重走东纵路”等一系列育人活动;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一地域性红色资源的教育实践,与国家层面的红色文化传承形成呼应,体现“地方叙事中的国家记忆”,让学生真正实现从“行走”到“心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