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9日,全市教育大会精神示范宣讲活动分别在莞城、松山湖、长安、塘厦、中堂、黄江等园区、镇(街道)举行。由全国“最美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书记、校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市级宣讲团成员代表为现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们带来了一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宣讲。园区、镇(街道)的教育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教研员、本镇辖区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幼儿园园长、镇级宣讲团备课组成员、协办学校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宣讲、重温誓言,凝聚育人共识。
推动宣讲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校
9月11日,东莞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大会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为了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进一步全面、完整、准确地领会大会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大会精神转化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成效,市教育局组建了市镇两级宣讲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奋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主题,开展覆盖全市教育系统的宣讲活动。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大会精神,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莞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任务。”在9月28日示范宣讲莞城专场活动中,东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寄语莞邑教育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聚焦教育强市建设目标,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东莞实践。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它的本质是影响,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影响家长、影响同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市级宣讲团团长、东莞中学校长王健在莞城专场作示范宣讲,他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管理经验,深入解读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分享了树立正确育人观的实践路径,生动阐释了如何将全市教育大会的精神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的具体行动。
东莞全市教育大会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多元成才,推动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如何将正确育人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堂、每一场活动?此次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宣讲活动,正如一座连接宏大理念与细微实践的桥梁。
根据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宣讲活动安排,构建了“市-镇-校”三级联动、分层推进的组织体系,计划在10月17日前,把宣讲活动覆盖到全市中小学校,带动全系统、所有教师,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奋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倡导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家精神并非抽象概念,它真实体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坚守里。”在示范宣讲莞城专场活动现场,王健娓娓道来人民教育家于漪、大学教授黄大年、基层教师李庾南、“燃灯校长”张桂梅、东莞文史大家杨宝霖等“大先生”的故事。以东莞中学“校长信箱”、松山湖北区学校“成长型评价”体系、打造“情意思政”“科创思政”等鲜活案例,阐述牢固树立并践行正确的育人观,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诠释与时代注脚。
值得一提,该场宣讲活动也是全市6场示范宣讲的生动缩影。6位市级宣讲团成员理论结合实践,既分享莞邑教育与教育人的故事,也探讨当下育人观中存在的误区和偏差。这些育人误区和偏差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滞后、评价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教育方法陈旧,比如重分数轻育人、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等。
同时,他们进一步阐述正确的育人观,不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把每一位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去尊重和成就,把教育当作“一场最美的遇见”,把课堂打造成“有温度的艺术”。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6位市级宣讲团成员还就东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进行解读,和老师们一起深化理解,助力校长、老师们将政策要求与学校育人实践、发展规划精准衔接,让教育强市建设的方向指引,转化为日常教学与管理的遵循,为东莞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基层学校的实践动能。
凝聚共识,莞邑教育人共绘育人图景
从政策理论的深度解读到育人误区与先进经验剖析,从教育大家的事迹引领到教育强市建设的深入解读,6场示范宣讲活动在与会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和深度思考。
以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为抓手,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校长尹凤葵表示将带领团队挖掘百年校史资源,打造“红色思政”课堂,用“成长画像”代替“分数标签”,助力每一个孩子多元成才、快乐成长;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书记蔡敏胜强调,将带领团队推动红色研学与跨学科项目式课程深度融合,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分层设计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行走中成长;长安镇第一小学副校长陈鹏则分享,接下来学校将深化“红色思政”与“科创思政”有机融合,把精神学习转化为务实行动。
以宣讲凝聚共识,助力莞邑教育人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正确育人观。东莞一中(集团)中堂实验中学执行校长杜锡来说,他将带领教师团队继续挖掘学校健美操、景泰蓝画等特色教育优势,设计劳动实践、文体活动等特色课程,不辜负家长对“好教育”的期待;东莞市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表示,将“以活动为载体推进五育融合”,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备课、课堂和课后关怀中,东莞中学高中生物教师陈洁纯表示,将在教学中“深化‘科创思政’融合”,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实学生健康的守护者”,并依托社团活动助力五育融合,为学生搭建多元成才舞台。
受“推进‘场馆里的思政课’”“开发校外特色活动”启发,东莞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地理教师何乃鹏计划结合东莞资源打造“地理+研学”课程,联合鸦片战争博物馆设计“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研学路线,让学生在行走中理解地理知识,落实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