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脉传承,弦歌不辍,硕果盈枝。十余年来,从“进校园”到“在校园”再到“出校园”,非遗进校园项目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网络,形成非遗进校园的东莞模式与路径。
截至目前,东莞共评选出五批6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院校等。各基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在校园扎根焕新。
为推广优秀经验做法,特聚焦第五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推出系列宣传,助力非遗在校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在青年一代永续传承。

东莞中学玩转“艺术+非遗”
近年来,东莞中学将千角灯、莞城花灯、茶山公仔、醒狮头制作技艺、漆扇制作技艺、粤剧、潮汕英歌舞、侗族大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校园,通过艺术与非遗的对话,推动文脉相承。
在举办学生社团活动、艺术节专项活动,开设美术校本课程之外,东莞中学积极结合非遗元素进行节目创作,有机融合非遗元素,创作粤韵操、英歌舞、音乐剧、小组唱等节目,通过中小学艺术展演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取得显著成果。
学校结合非遗元素的创作节目屡获省市级奖项。校艺术团以粤剧为基础创编的健美操节目获省粤韵操比赛一等奖;创编的声乐节目《米多多之歌》和原创音乐剧《山的那边有首歌》与侗族大歌有机融合,分获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东莞少年音乐剧(展演)大赛金奖;创编的舞蹈节目《追梦英歌》与潮汕英歌舞有机融合,获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教学成果《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获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小组唱节目《岭南雨巷》《敕勒歌》、独创舞蹈节目《岭南舞韵》与岭南传统文化相结合,多次受邀到省第十五届大中小学校“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等省市级舞台展演并获奖。

东莞实验中学美育浸润“青春红”
东莞实验中学秉承“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办学理念,“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围绕“非遗项目——课程开发——分层指导——工作坊打造——社团推广”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创立了美育特色品牌:“青春红·精微刻纸”课程和艺术社团,以匠心守初心,推动非遗在校园传承。
学校在全校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其中,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美术社团的教学延伸,开发刻纸非遗课程,形成特色美育品牌。在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中美育模块教学成果展评等活动中频频获奖。
学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感受剪纸大师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紧跟数字化的步伐,将数字化设计作为创新和传承刻纸艺术文化的有效工具。通过图形设计软件绘制出复杂的图案,并进行精确的尺寸调整,使得剪纸作品的设计更为精细和多样化。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原创作品,生动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之美。
学校对“青春红·精微刻纸”课程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门机构,形成了相关项目的管理制度。建立了非遗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展厅,多次升级改造,开展活动,将刻纸教学与展览融入其中,使之互为促进、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