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东莞“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捧回中国教博会最高奖项SERVE奖

2025年11月18日 18:09 0人参与  0条评论

11月15日—17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下称“中国教博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中国教博会以“汇聚·共享·创新——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吸引了近2000家单位参与,集中展示1380余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

在这场教育创新的盛宴中,由东莞市教育局联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共同打造的师德主题项目“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凭借显著的创新性、实践性与可推广性,从千余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教博会最高奖项SERVE奖。

两次在全国教育平台上荣获嘉奖

SERVE奖旨在遴选并推广真正能够解决教育实践难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实践,今年共21个项目获得SERVE奖。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项目获SERVE奖

早在2015年首届中国教博会筹备过程中,组委会首次提出“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SERVE模型”,明确一个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应该包含教育问题(Education)、价值理念(Value)、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与标准规则(Rule)等五个核心要素。经过数届教博会的检验以及不断优化,SERVE模型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成果的发现与遴选、培育与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该模型得到了进一步迭代,模型中五个核心要素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澄清和聚焦,将“SERVE”模型升级为“SERVE2.0”,让优秀教育创新成果的关键特征更加“可见”。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项目获奖,标志其在师德师风建设领域的探索再次获得国家级平台的高度认可,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东莞样本”。

师德立,则教育兴;师德兴,则教育强。立足发展新起点,东莞迫切需要构建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莞市教育局开始探索教师队伍的提质升级,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培育莞邑“大先生”。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项目受邀现场宣讲

项目于2021年启动策划,于2022年初开始,每月推出一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截至2025年10月,共推出主题视频47期,受访教育人超过200名,系列主题视频在南方+客户端、东莞慧教育等平台上累计点播超过500万人次,成果还获评“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为全国师德教育提供实践智慧

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精准直面传统师德教育的三大困境,即:“文件传达多、情感共鸣少”“典型宣传多、身边参照少”“宣传形式多,落地效果弱”。为解决这些痛点,项目确立了构建可感、可学、可传的师德教育体系目标。

为确保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项目建立了“内容筛选-实施流程-效果评价-责任界定”的四维闭环标准体系。在内容上,坚守真实性、教育性、共鸣性的底线;在流程上,明确“策划-开发-传播-实践-优化”五阶段操作;在评价上,引入“教师-家长-社会”三维反馈模型;在责任上,落实“市级-镇街-学校”三级联动长效机制。这套标准体系护航师德培育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引领,为成果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的独创性,实现了师德教育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从个体发展到群体提升、从本地实践到全国影响的跨越式发展。

“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项目参展介绍

在东西部教育协作帮扶中,以“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为数字资源,东莞将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分享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贵州铜仁、广东揭阳等对口帮扶地区,携手当地老师联动开展“同上师德课”活动,进一步传递东莞教育好声音、展现莞邑教育人的担当,助推帮扶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德铸魂,初心如炬。在中国教博会这个汇聚教育智慧、共享创新成果的大舞台上,东莞“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项目,不仅照亮十万莞邑教师的初心之路,也将为新时代中国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智慧,生动呼应本届教博会“汇聚·共享·创新”主题,彰显中国教育创新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可能。

“‘我为什么当老师?’这一问,叩击着十万教育人的初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质朴底色,搭建起浸润心灵的师德涵养新生态。”组委会在给项目颁奖时点评,从“一时感动”到“一生践行”,东莞样本生动诠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根在内心觉醒,魂在精神成长,让师者之光在坚守中愈发璀璨。

来源:南方+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成果;师德师风;师德;老师;SERVE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