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我为什么当老师”探讨教育绿色发展

2025年08月30日 12:45 0人参与  0条评论

正如大地孕育草木,既需顺应生长规律,更需以长远眼光滋养根基,而教育的真谛始终在于:唤醒每一个沉睡的潜能,点燃每一簇求知的火种,成就每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

值第142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举办,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七期(总第四十五期)特别推出“唤醒・点燃・成就——正确育人观赋能成长”主题视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变革与评价改革重塑教育生态,以正确育人观赋能学生成长。

名家讲座

 用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讲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有三句话非常经典,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期视频邀请了深耕教育领域数十载的“领航者”、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带来了《用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旨分享。

在他看来,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教育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我认为核心问题就是创新和绿色,围绕绿色来说,指挥棒绿色了,整个生态的建设就有可能变化。”吴颖民表示,教育绿色转型的核心要义,要从生态育人方式、教育评价以及教师发展各个领域做出改革,才能真正走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他表示可以学习经济领域做法,列举问题清单,要把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清单,变成推动教育绿色发展的改革清单。如何理解教育的绿色发展?他提出四个关注点:

第一,要遵循规律问题。包括教育的规律、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学科的认知规律;

第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讲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抹杀个性特长发展优势,发展优势培养学生的特长,并不能妨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一定要优化课程,这是教育绿色发展的关键;

第四,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劳动工具的进步,始终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决定条件,老师的劳动生产力提升,有助于减少教育不必要的劳动和负担。

焦点访谈

 关注1:从“唤醒”到“成就”,课程变革重塑教育新生态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教育的底色,那么课程与评价便是描绘这幅画卷的笔墨。本期,两组访谈嘉宾分别围绕从“唤醒”到“成就”、从“看见”到“点燃”,畅聊课程变革与评价改革。

以课程变革重塑教育新生态,东莞市第一中学校长杨碧玉表示,好的高中教育应指向高考又超越高考。她以东莞一中的幸福课程体系为例介绍,该校面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了80门的校本课程,同时开展砥一科学、人文、数理、生涯大讲堂。

“在第一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黄蔚玲老师分享之后,孩子们排队想请黄老师签名。我记得她给第一个孩子写的那一行字是‘行胜于言’,写完她还对现场的孩子说‘这是我母校清华大学的校训,我就把它送给你’,虽然讲座让学生好像少了个晚自习,少刷了一些题,但是他在那个晚上的收获和成长,一定比做几道题更多。”

东莞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杨潮喜介绍,今年商业学校承担了全市首个综合高中的改革试点工作,“未来我们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职普融通,整合普教与职教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共享课程,更要加快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也让学生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创办于2021年的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创校伊始就明确要办“高于分数的教育”。学校执行总校长易志军说,为此学校探索出了未来课程“四化”的实践样态。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超市化、活动课程常态化、特色课程12年链式化,为学生提供连贯的、系统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未来人才。

关注2:从“看见”到“点燃”,评价改革构建成长共同体

当我们跳出“唯分数”的单一标尺,将如何看见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又如何“点燃”师生、家校共同成长的热情?

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校长张茂良直言,小学阶段正确育人观应该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相对应的教育评价便应该是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评价,指向培养完整的人的评价。“只有真切落实好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性、引导性、全面性,才能真正破除‘五唯’痼疾,将教育的重心回归到‘人’本身。”

“‘双减’和新课标都要求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处,它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捕捉仪、潜能的探照灯、共生的能量站,通过评价让老师去关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校长朱亚骏介绍,北部学校运用大数据赋能评价,通过精准地捕捉个体的差异,用评价为学生制作个人的画像,打通学校智慧校园数据平台,让老师一机在手掌握学生数据等方式,有效助力评价多元、高效。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长刘瑞红坦言,作为校长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常常去思考,我们的教育行为和评价导向是让学生离育人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她透露,他们学校试着从评价理念的重构、评价方法的变革和实践层面的突破三个方面突围,优化学生评价。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是为了看见成长,更是为了点燃生命的力量。”她认为,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只要坚信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能多一个好学生。

案例分享

从唤醒到成就,从看见到点燃,评价改革让教育从“单向评判”走向“共同成长”。如何将正确的评价观、正确的育人观融入日常?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冯正华、东莞市东莞中学校长王健分别分享了学校的实践。

“如果教育不能让孩子表现为外在的开心,这个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已经失败。”冯正华表示,15年前他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通过大数据转型教与学方式,以更低的身心代价,去追求更多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例如,我们的智慧餐饮,学生吃饭一小碗一小碗饭菜,碗上都标明了碳水、蛋白、脂肪数据,学生把这些碗放到盘子上刷脸,就掌握了他的营养数据。”同样的道理,学校可以掌握学生阅读数据、心理数据、体育数据等,“当我们接入学业、心理、体能和餐饮这些数据,自然形成了学生画像,我们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并且借助AI,生成及时的诊断和建议,来实行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育。”

一方面扩大大数据在学校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王健认为,人工智能越发达,人文精神就弥足珍贵,人文精神需要弘扬和传承。

“拥有123年办学历史的莞中,怎么样保持这种和谐和平衡?”他透露,一直以来,莞中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同时,莞中积极推动思政教育、AI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渗透思政元素,让知识传递与精神生长同频共振,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每个走向未来的学生,注入受益终身的前行力量。

来源:南方+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学生;老师;发展理念;课程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