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的形态与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路径,2024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实验区,15校入选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施教到AI助手的个性化学习,从教育大数据分析到跨学科创新实践,当前各学校正以多元场景应用重塑教学范式。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推出“东莞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聚焦学校层面的创新探索,提炼可推广经验,展现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莞实践。
拥有占地1000㎡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校企共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示范校”,运用AI技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阳光智慧跑”系统落地实施,人工智能特色配套研发教材……
近年来,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下称“东莞六中”)以“基础通识+专业拓展+实践创新”三级课程体系为核心,构建“科普教育+拔尖创新”双翼驱动的科创生态体系,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实践。
课程体系设计到课堂落地
AI全面赋能学科教学
在东莞六中的物理课堂,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如火如荼——虚拟教师“伽利略”现身智能交互屏,与学生围绕自由落体定律展开思辨,配合重力势能计算器与数据可视化分析,抽象的物理原理跃然眼前。这生动场景正是该校“AI+教育”深度融合的缩影。
物理学科AI教学
学校创新打造“AI+学科”融合课程矩阵,推动教学场景全面数字化转型。生物学科依托“室内植物识别系统”项目,学生借助小飞机器人和图像识别技术,完成从数据采集到算法设计的闭环实践;地理课堂则运用AI解析千年灵渠的运输演变,开展跨学科探究式学习。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更锤炼学生的数字化思维。
在人文艺术领域,AI技术同样激发创新活力:语文课堂借助AI实现名句素材智能整理与诗歌深度比较;音乐课运用声纹识别技术重现唐代古乐神韵;英语写作课则将AI生成的班服设计图转化为视觉符号,展现语言艺术的跨界可能。
从课堂实践延伸至课程顶层设计,学校对人工智能的全局布局清晰可见。当前构建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AI教育全学段覆盖:基础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初步》,通过自动驾驶PBL项目培育数字化思维;专业拓展课程组建VEX机器人战队,连续三年获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实践创新课程聚焦“AI+学科融合”,孵化出智慧城市项目库,涵盖AI垃圾分类、交通优化等12个跨学科案例。
从基础普及到创新实践,“三级课程体系”与“学科融合矩阵”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完整闭环,让AI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分步投入+校企协同
策略创新破解教育数字化难题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征程并非坦途。东莞六中直面核心挑战,逐步构建可持续推进机制:针对技术资源瓶颈,采用“分步投入+校企协同”策略,优先部署智能门禁、智慧餐盘等低成本设备,逐步扩展至自适应学习引擎等高端应用;破解课程开发难题,建立“种子教师-骨干教师-全员覆盖”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公开课实践促进AI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依托智学网平台进行学情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精准推荐。
智能答题机
师资培养方面,创新“三层级”进阶机制:“基础层”强化AI工具应用技能,“骨干层”开展“AI+双师课堂”实战,“创新层”设立校内创新案例评选。通过组织教师赴南方科技大学参与AI夏令营、协同高校课题研究,锻造出兼具教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AI赋能教学培训
如今,学校建成1000㎡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配备希沃智慧黑板、科大讯飞AI课堂系统等智能设备,布局智能作业批改机、阳光智慧跑系统等特色应用。在校企协同层面,与科大讯飞共建“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示范校”,引入优必选智能城市虚拟平台,形成“技术赋能-资源反哺”的良性生态。
数学科组使用的作业批改机
创新实践成果丰硕,竞赛育人成效彰显
历经三年深耕,学校在AI教育领域交出亮眼答卷:2024-2025年度科创竞赛中,学生斩获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例如,于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在粤港澳信息学创新大赛包揽省一二等奖14项;教师团队开发的《AI工程师-智慧城市设计》课程获省级特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室内植物识别”项目入选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年会典型案例,获2025年东莞市教师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优秀学校组织奖。
“AI+生物”项目(植物识别系统)
更显著的是教育效能的全面提升:“阳光智慧跑”系统实施后,学生运动积极性显著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优化,心理健康预警率下降,学业表现同步提升。这些数据有力印证了AI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面向未来,学校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实施“全域AI素养提升计划”,开发“AI助理小六六”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重构“五步教学法”课程模式,建设“智慧城市”跨学科项目库;搭建校级教育数据中枢,整合智学网、科大讯飞等平台资源,构建自适应学习引擎,达成“一生一策”精准育人。
“我们将以‘善远科创文化’为引领,打造科普教育与拔尖创新双轮驱动的科创生态。”学校表示,将持续深化AI与教育管理的融合,探索构建“AI+教育治理”新模式,为东莞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城市贡献“六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