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东莞在行动!近日,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人头攒动,在学校800余名家长及领导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该校“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站正式成立。
以党建为引领、以工作站为平台,未来南城中心小学将通过志愿服务方式,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资源,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此举正是南城街道教育系统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具有南城辨识度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的缩影。
把党的领导贯穿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南城力争2025年内推动辖区26所公民办中小学校,实现“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全覆盖。
三级家委会党小组+12项志愿服务
凝聚合力,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出谋划策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4年底,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从《意见》到《方案》,我国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教育生态过程中,实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深化与落地,亦为各地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制度支撑。
南城中心小学“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如何开展?根据工作方案,强化党建引领,学校成立三级(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党小组,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方式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家长力量。
工作站下设12个工作小组,日常将开展12项志愿服务,包括思政建设、课程开发、心育指导、未成年保护、矛盾调解、文化宣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膳食监督、综合服务管理、安全监督、家长学校共建等。
“家委会党小组主要职责是党建引领、协同育人,发挥党小组对家委会的指导、引领、把关和监督作用。”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站站长曹阳明直言,希望通过家委会党小组加盟,让熟悉党的政策、法规的党员家长参与校级、年级、班级的各项活动,用“‘3+7’(每班3名党小组成员+7名家委成员)大于10”的最大增值,增强班级、年级及全校师生凝聚力,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出谋划策,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城中心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站组织架构
一本聘书、一份责任。南城中心小学校级家委会党小组组长、校级家委会会长钟雅敏现场分享了她对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理解与展望,并呼吁家长们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整合社区资源+调动家长力量
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育人生态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以一名赴贵州铜仁支医的家长志愿者事迹为原型,南城中心小学师生创编志愿服务情景剧《追光使者》
从南城教育的实践来看,通过党建引领,建立党员小组,深度链接社区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家长力量,正是“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核心要义。
“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还通过党员小组的纽带功能,充分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形成了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南城教育系统党委书记、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李焱表示,南城的举措正是对国家提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的区域化实践探索。
他透露,为进一步促进辖区内校家社三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南城教育系统还特别制定了《“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明确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
通过探索“党建+”党小组工作新模式,意在打造具有南城辨识度的“党建搭台、家校共育、资源共享、荣耀共创”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育人生态,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育人合力。力争2025年内,推动南城26所公民办中小学校,实现“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全覆盖。
以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站的成立为契机,曹阳明表示,未来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将更有方向和目标。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梳理整合已有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如向日葵志愿服务队、向日葵成长营、阳光研学、家长工作坊等,并通过建立党小组每月例会制度、开展党小组专题调研、策划学校各年级协同育人的重点活动等,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涵,推动校家社三方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