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莞邑教育人畅谈以正确育人观赋能学生成长

2025年07月10日 11:03 0人参与  0条评论

“不管是校长还是一线老师,心里都需要装着一个问题,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培养方式能否胜任学生未来的发展?”

7月7日,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号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以“唤醒・点燃・成就——正确育人观赋能成长”为主题,第142期“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在此举行。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兼华师附中校长、研究员吴颖民以问题导入,与莞邑教育人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转变育人方式,以正确育人观赋能学生成长,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东莞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和来自全市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各镇街园区教育相关负责人,各初高中、民办学校代表等齐聚一堂,在交流碰撞中深化“以正确育人观赋能学生成长”的共识,在唤醒、点燃中赋能学生成长。

课程变革重塑教育新生态

树立正确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沙龙伊始,吴颖民从“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向莞邑教育人阐述教育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他看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需要回归教育本质、尊重教育规律,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教育生态,以绿色发展观引领评价改革,才能真正为学生成长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和水分。这一观点也引发与会者共鸣,为后续访谈奠定话题基础。

在焦点访谈环节中,东莞市第一中学校长杨碧玉、东莞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杨潮喜、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执行总校长易志军率先登台,围绕“从‘唤醒’到‘成就’,课程变革重塑教育新生态”话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对课程变革的深刻思考。

杨碧玉表示,高中阶段的课程变革应直面高考、超越高考,同时指向学生终身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课题研究,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自我潜能;杨潮喜则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设置需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与学生发展意愿,以真实企业项目学习为载体,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实践创造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易志军分享了民办学校在课程创新中的探索,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和个性化学习方案实施,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真正实现从唤醒兴趣到成就梦想的跨越。

随后,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冯正华带来“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松山湖北区学校无痕育人实践与探索”案例分享。他指出,教育不是塑造标准化的“工具人”,而是唤醒生命潜能、塑造完整人格、培养终身发展能力的过程。立足幸福而完整的人培养,该校以“一脑五平台”评价系统打破选拔逻辑,将“成长导向”原则融入个性化支持。“当‘引导赋能’化作技术温度,‘未来视野’融入课程肌理,‘协同育人’构成生态经纬,正确育人观的原则便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土壤。”冯正华如是介绍。

评价改革构建成长共同体

如果说课程变革是重塑教育新生态的源头活水,通过多元课程体系唤醒学生内在潜能,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评价改革则是构建成长共同体的导航灯塔,凭借科学多元的标尺点燃学生,让每个生命在被看见、被认可中绽放光彩。

活动现场,茶山镇第二小学校长张茂良、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校长朱亚骏、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校长刘瑞红聚焦“评价改革”阐述他们的育人实践与思考。

张茂良认为,小学阶段的评价应摒弃“唯分数论”,更多关注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让教师和家长“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朱亚骏分享了学校“评价工具数字化”的经验,通过数字化丰富个人评价维度,为学生画像、描绘成长轨迹;刘瑞红则从高中教育实际出发,直指“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多一个好学生”,为此该校探索以用“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多元评价来替代单一的考试评价,让学生的进步可视、可分享。

从“唤醒”到“成就”,从“看见”到“点燃”,课程变革与评价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育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拥有123年办学历史的东莞中学,如何以评价改革赋能学生终身发展?东莞中学校长王健现场分享学校的实践。他从教育强国视域下的育人观切入,指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育人观,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现场他从“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三个中观层面,从“学生”“教师”“环境”三个微观层面,分享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莞中经验。

活动最后,吴颖民对沙龙进行点评总结,他高度肯定了东莞各校在课程变革与评价改革中的积极探索,认为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正确的育人观,即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潜能、点燃学生热情,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他寄语东莞教育工作者,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继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面向未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宏大命题中,培养能担当主角的人”。

来源:南方+、继教中心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学生;校长;共同体;课程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