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以AI教育为翼,培育面向未来的探索者

2025年09月18日 11:01 0人参与  0条评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的形态与未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路径,2024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实验区,15校入选省智慧教育标杆校。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施教到AI助手的个性化学习,从教育大数据分析到跨学科创新实践,当前各学校正以多元场景应用重塑教学范式。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推出“东莞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聚焦学校层面的创新探索,提炼可推广经验,展现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莞实践。

“在这个科技革命重塑世界的时代,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我们要着力提升科技素养,因为它是同学们驱动创新、引领未来的关键。”9月1日开学典礼上,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下称“松湖莞中”)校长柴松方呼吁师生关心科技前沿,做善思考且会提问的探索者。

近年来,松湖莞中秉承“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宗旨,构建了“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卓越校本课程体系,结合松山湖区域资源优势,将人工智能设为必修课,致力于让每位学生理解身边的AI现象,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

前瞻布局,构建“技术+伦理”双轨AI课程体系

早在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之时,松湖莞中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趋势,率先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学校针对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性课程,将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其中,初中以“AI与未来生活”为主题,用文化、医疗、日常场景项目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高中则围绕“校园AI导览机器人”,融合机器学习、语音及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探讨伦理法律,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与责任意识。

作为一所完全中学,为了确保课程质量和课程衔接,学校并未简单地将引入的课程直接照搬,而是组织教师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章节进行学习,并通过综合实践课和通用技术课等课时安排,让学生们得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同时,松湖莞中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柴松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了伦理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向善的原则。“如何避免AI在教学中被滥用或误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可利用思政教育课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将思政教育中的‘真善美’理念融入人工智能实践,引导学生‘求正’。”柴松方如是说。

多方协同,破解AI教育落地三大核心难题

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育初期,松湖莞中面临着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普及课程课时分配以及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这三大核心挑战。同时,如何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有效融入现有教学框架,确保学生既能获得结构化的知识,又能拥有充足的实践机会,也是学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松湖莞中学子走进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实验室,近距离感受科技与生活的奇妙结合

得益于松山湖的优质科教与产业资源,学校积极拓展合作路径,多维度破解难题。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通过与东莞理工学院建立教研协作、引入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的实践案例,最终选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提供的权威课程资源为普及课程,同时开发进阶课程,搭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上,学校将课程融入国家课程,高中对接通用技术、初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发相关课程项目落实教学。师资保障上,学校采用自上而下推进模式,组织集体备课并引进专项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及丰富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课程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红为松湖莞中教育集团教职工作带来专题培训

8月31日,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为松湖莞中教育集团1500余名教职工作带来了一场专题培训,助力教师适应智能教育新趋势,提升育人质量。

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过程中,师资能力提升始终是松湖莞中工作的核心抓手。为系统构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体系,学校创新采用“走出去拓视野、请进来传经验”的双向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走出去”方面,学校分批组织教师参与电化教育馆、广东省教育厅等权威机构举办的人工智能专项培训,通过系统学习技术原理、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让教师们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能力;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人工智能教研活动,在与同行的交流碰撞中拓宽教学思路。

在“请进来”方面,学校重点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特别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詹泽慧担任科组指导专家。詹泽慧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教研指导等方式,为教师们提供前沿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不仅让教师们扎实掌握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技能,更帮助他们构建起系统化的教学思维,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成效显著,勾画“3+1+2”AI教育蓝图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松湖莞中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课程与师资建设方面,成功立项四项人工智能相关课题(含一项国家级课题),四位教师被认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培训师,并有五个课例获批央馆创新或典型课例。依托优秀的课程资源,学生培养成果突出:两年蝉联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粤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项智能博物项目冠军,并于2024年荣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新之星”称号。

松湖莞中学子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获全国二等奖

在柴松方看来,人工智能掀起学习革命、产业变革与社会重构,也在重新定义着“教育”与“成长”。针对当前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多使用传统方式授课、片面关注技术提升、资源个性化与素养提升仍然不足的情况等问题,结合学校科学教育及资源优势,松湖莞中拟制定“3+1+2”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其中,“3”指面向三个层次的学生需求,分别为普及全员课程、进阶人才培养课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从学校层面上,加大资源投入和团队培养,逐步构建有松湖莞中科技教育特色的“普及+进阶+拔尖”的完全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不断提供指向素养培育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

“1”指生成一个模式。通过研究,生成人工智能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展的有效组织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本教研经验,在更多学校推广辐射。

“2”指惠及两个群体,分别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通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强化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团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面向未来,松湖莞中将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来源:南方+    编辑:李远方关键词:学生;课程体系;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课程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